友情关注:2021年底即将推出我们墨飞鱼团队历时大半年研发的灵感写作平台,将会为微信读书的用户提供免费的笔记素材整理工具,借助全球领先的NLP AI模型与百万金句素材数据库,助力您的写作灵感火花不断, 敬请收藏关注这个地址,12月底见哦~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个人评分及点评
★★★★☆
本书的翻译,是在原著发布十年后译为中文的,作者身为日本人,代表着一群抱有这样疑问的人: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同样会被国家的那些说辞所欺骗,很怕自己可能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文中的稍显口语化的表述,一开始似乎难以聚焦话题令人有些不太适应其叙述方式,会觉得序言过长,进入正题后,则是由甲午战争引题,主要围绕中日战争几十年直至太平洋战争结束这期间的日本政府思考及其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生活状态进行描述,读起来会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34个摘抄与想法
◆ 三 民权论者如何看待世界
面对不同背景的听众,说话的方式就应该不同才容易被接受,办报纸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自由党就发行了两种报纸:《自由党报》和《自由灯》。前者主要刊登以民权派及政府官员为目标读者的严肃文章,后者则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报纸,他们借此来将自由党的主张传播给下层民众。“自由灯”,既与“自由党”有相同的读音[插图],也可以被解释为“自由之灯”,还挺俏皮的吧。
◆ 四 甲午战争为何爆发
东学党起义事件是甲午战争的直接诱因,仁川登陆是日军干涉朝鲜事务的起端
6月11日,并不喜欢外国干涉的朝鲜政府几乎全盘接受了农民军方面的要求,局势很快就得到了控制,清军沉浸在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撤军的氛围中。而在前一天,却发生了让朝鲜政府和清朝方面都惊讶的事。那一天,日本派遣430名海军陆战队员进入汉城,虽然人数不多,但却展现出了让人无法置信的迅速行动力。6月16日,又有4000名日本陆军在仁川登陆。陆奥说出了这样深沉的话语:
我政府的计策是在外交方面居于被动者地位,而在军事方面则要时刻掌握先机。
清政府虽然态度坚决,然而并没有做好翻脸的准备
一方面,清朝义正词严地表示,最重要的就是双方一起撤军;另一方面,对于日本提出的改革朝鲜内政的要求,则表示“日本自己去处理就行”。因为当时朝鲜政府内部有许多亲清派,已经不存在听从日本指挥的势力了。从清朝的角度来看,大概是认为陆奥的强硬态度只不过是表面功夫而已
以往都是看马关条约对中国之影响,看看甲午战争后对日本产生的主要影响:
1,财政紧张得到缓解,军备扩充加强,日本的军事力量得到加上。促进日本的帝国主义化。
2,日本国际地位上升,“亚洲盟主”意识加深
3,国民普选权的实现(国民对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政府擅作主张,国民意见得不到实现的不满)
因为三国干涉,政府就不得不放弃既得利益,民众觉得政府靠不住,没有反映民意。
对,这就是正确答案。当时的人们常常有这样的想法:日本明明在战争中获胜了,但是因为俄国、德国和法国的不满,就必须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是军队虽强,然而外交太弱的缘故。因为政府的软弱,就擅自归还了国民浴血奋战得到的东西,而政府之所以能够这样自作主张,就是因为没有普选的关系
◆ 第二章 日俄战争:问题在于选朝鲜还是选满洲
通过两场战争,让日本摆脱了外来势力的干涉,走向独立发展之路,国运也开始跃迁,为往后迈向强国之路打开了通道,中国的抗日解放战争之后,最大的红利也是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决策权,这是迈向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在清朝与日本开战之前,英国已经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内容包括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税率以及平等的最惠国待遇等。也就是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废除了一部分不平等条约,剩下的一个目标,就是彻底恢复关税自主权,这一点在日俄战争结束以后的1911年也达成了。
从这一点来看,或许可以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首先实现了在亚洲的独立,又通过日俄战争,进一步达成了从列强势力下独立的目标
◆ 三 不得不开战的理由
国家开战要给自己寻找正当且合适的理由,原因在于打仗就是要消耗资源,谁也不知道战争打起来要何时才能终结,你需要的粮饷是国内民众生产的,你得有个理由让人民支持你;你需要的战略物资有的是需要进口的,你得让列强愿意继续卖给你;……一旦战争一时无法终结处于消耗战,你的这些支持是不能掉链子的
当日本说起为何不得不与俄国对抗的这个问题时,几乎都不曾提到韩国问题。当日本为了战争的资金向英美借款的时候,如果说:“因为韩国的问题要打仗了,请借一些钱。”可以预料到对方大概不会有积极的反应。“欸?你因为韩国问题不是已经打了甲午战争了吗?”要让英美了解到日本对韩国的需求,是要确保施泰因教授指导下产生的所谓“优势权益”,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不如直接说:“美国想要出口南方棉花生产的棉布吧?想让中国东北的大豆出口到世界各国吧?”在这种情况下,满洲的影响力就很大了,满洲就会显得非常重要。
这有什么好悲哀的,你想说服人家投资你或者跟你一起去奋斗,那肯定说奋斗的结果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什么好处,如果只说自己能从中捞到什么,那人家为啥要当冤大头陪你玩啊
1900—1905年,满洲的市场在持续扩大。但是,俄国也恰巧在这个时候,在铁路运费方面对本国和外国实施了差别对待。如果这时候对美国、德国和英国说,这么下去可能港口关税及使用税等也要提高,其他国家当然会产生警诫。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向欧美阐述正当化战争的理论时,并不能直接明说对于自身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 四 日俄战争带来的影响
代理人战争中,出头的代理人挺像现在的创业者似的,要拼命地摇旗呐喊,“快给我投钱啦,打赢对手,项目成功,有钱赚有地分了”,宣传得不好,没人投,代理人只能自己烧钱,烧不动最后就自己吃土了
代理人战争的规则之一,就是要让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知道,“这场战争赢了的话,会有这样的种种好处”
软软的清政府,两条狗在自己身上扯肉吃,自己还得考虑跟那只狗站一队,落后啊,只有挨打的份儿
《朴次茅斯和约》的第三条,对俄国以外的所有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堪称福音。
第三条 俄国政府声明在满洲之领土上利益,或优先的让与,或专属的让与,有侵害中国主权及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一概无之。
◆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所受的主观挫折
美欧帝国主义抢殖民地是为了贸易便利,说白了是要赚钱发展经济,日本人这时候抢的中国地盘基本上是看军事战略意义,是为了战争做准备的,更进一步说是要为将来抢得更多土地铺路的,这是不是与东方文明崇尚土地的占有有关系呢
为了与日本进行比较,我们也来看一看英国、法国、俄国这些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情况吧,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是因为什么样的理由而寻求扩大殖民地的呢?在工业革命前,15—18世纪前后,实行君主专制的欧洲各国为了增加国家财富而采取的贸易政策被称为重商主义,大家可以结合这一点来思考这些国家获取殖民地的理由
一战发生的地方距离日本如此遥远,日本也上蹿下跳坚持参战,嘴上说帮盟友,心里面惦记着德国手上那些孤悬岛屿的归处,真是猴精猴精的
当美日关系发生摩擦时,日本开始注意到德国拥有的太平洋岛屿的重要性。包括马里亚纳、帕劳、加罗林及马绍尔等在内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处于美国横跨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外务大臣加藤高明就以日本与英国缔结的英日同盟为依据,要求参战,但是英国的态度却相当警惕。英国消极地回应说:“没事,现在好像还用不着日本协助。”加藤却拐弯抹角地说要“保护英日同盟所期望的整体利益”,坚持参战。
1914年9—10月,日本出兵占领了德国领有的岛屿,其理由是这样可以让英国安心地把军事重心放在西半球。
◆ 二 为什么会出现“国家改造论”
日本人明明自己想抢东西,还要先把水搞混,说会有一堆人要来跟他抢,所以自己先下手,但事实呢,也就是它一个把战火烧遍了整个中国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阵亡14000人,日俄战争中,则有8万人死亡。虽然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幸免于难,但是在欧洲,包括平民在内,有1000万人失去了生命。如果发生下一场战争,又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战争结束后的欧洲国家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损失,恐怕会重新将注意力转向资源丰富又陷于军阀割据当中的中国。20世纪20年代之后,围绕中国的资源与经济,可能会爆发新的战争。通过分析总结日本的中长期战略《帝国国防方针》的修改过程,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 五 与会者的侧面与日本所受的创伤
顾维钧的耶稣对比孔子论为中国争取列强的支持,要回山东半岛起到很大的作用,连日本人都不得不敬服,回头很想看看有关顾维的生平描绘的书
在克里孟梭、威尔逊与劳合·乔治同时出席的巴黎和会三巨头会议上,克里孟梭首先请来了中国全权代表团的成员顾维钧。顾维钧精通英文,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专业外交官。
日本人客观上没有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出了曹茹霖/章宗祥这样的卖国贼导致的吧,这俩人私下与日本签订密约,向日本贷款并出卖主权,所以导致巴黎和上中国代表团讨要山东半岛失败,顾维钧也没有在条约上签字,还引发了中国的青年学生五四运动,章宗祥大宅被烧,还被爱国学生一顿老拳,很是解气
事实上,巴黎和会所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第156—158条,都按照日本的要求明确了“山东利权归日本所有”。所以如果我们客观地观察日本所处的立场,就会发现那些认为日本在巴黎外交失败的人,其实基本都是说主观意义上的失败。但是,相较于政治和经济问题,意识问题以及与身份认同相关的问题,更容易在人们心中留下伤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在巴黎的经历,可以说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三一运动(朝鲜语 / 韩国语:삼일운동)又称独立万岁运动,是指1919年3月1日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半岛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此次运动为朝鲜宗教界人士组成的“民族代表”33人和青年学生发起,并以朝鲜高宗李熙的葬礼为契机于3月1日在京城(今韩国首尔)塔洞公园举行民众集会,宣读《己未独立宣言》,进行示威、请愿活动要求独立。在日本殖民当局的镇压政策下,三一运动迅速由和平示威转化为人民起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最后由于日本的镇压,到1919年6月运动以失败告终。现在韩国“三一节”就是纪念三一运动的法定节假日。
关于威尔逊总统因为“三一”运动而受到美国国会强烈批评的事情。“三一”运动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日本也因为其对朝鲜的残暴殖民统治而广受批评。
这么厚颜无耻吗,强占了中国土地,不问问中国人心里怎么想,倒老是惦记美国人为啥不承认自己是个恶霸,竟然还因此留下心理的创伤,这是个什么神逻辑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所受到的冲击与创伤非但没有愈合,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
◆ 第四章 “九一八”事变与中日战争:日本切腹、中国介错论
华北反张学良,离东北老巢那么远,少帅为啥要带那么多精锐入关
9月18日晚上,张学良并不在东北,而是在北平(今北京,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对北京的称呼)。这也是日本一手策划的,日本的特务机构通过在华北发起反张学良的动乱,使得张学良前往镇压,离开了东北。张学良还带走了11万东北军的精锐,越过万里长城进入关内。
一直知道宪兵这个词,但不知道日本的宪兵原来有这么大的权利
对了,大家知道什么是宪兵吗?
——军队里的警察。
没错。宪兵原本是为了打击军队内部的犯罪而设置的,直属于陆军大臣,但是对一般国民也能行使超越警察的权力。因为宪兵不仅在军队内部拥有司法警察权,对于一般人也可以行使这项权力,所以宪兵也会接受司法大臣的领导,根据《治安警察法》和《治安维持法》来约束国民的思想。宪兵的存在,让昭和时期的言论空间变得更加狭小。所以一说起战争时期的狂热,一般都会提到宪兵。
没错,现代的美国也是这个嘴脸,不仅是要打败对方,而且要通过将对方称为“非法组织”来剥夺对方的正统性
明明是一场战争,却不把对方视作战争的对手,以及当时的日本与现代美国之间相似的地方,这些都令人感到意外。
◆ 三 计划事件的主体
怪不得那个时候老蒋按兵不动,老是在喊攘外必先安内,gcd那段时间进入了第三次反围剿阶段,老蒋连续吃败仗,打得比较眼红,西有红军为患,南有广东为乱,又加上关东军欺凌,老蒋真是想哭估计,心想你抢就抢吧,我躲还不行,可你国民党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扔了东北的子民,注定要被唾骂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并不在首都南京,他正在江西南昌指挥军队进攻红军根据地。这可不是漫画或者游戏里那种几十骑打来打去的有趣行动,蒋介石动员了大约30万军队包围中共根据地,企图将根据地的红军全部歼灭。关东军的石原等人选择这时候发动事变,应该是把蒋介石不在南京这一点也计算在内了吧。另外,蒋介石的敌人不只有红军,这个时候,对蒋介石不满的国民党实力派在广州另立了国民政府,迫使蒋介石分兵征讨。国民党内部的这一纷争规模也不小,广东派动员了5万人的军队。
引至“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盗泉,是春秋时期山东省泗水县东北一眼古泉的名称,据说是因为当时曾有一伙强盗占用过这一眼泉水,故而当时人们便称之为“盗泉”。
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一次路过“盗泉”时,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这个名字令人厌恶,所以强忍干渴,坚决不饮此水。
吉野认为,土地狭小且资源缺乏的日本所主张的“土地及资源的国际性均分”,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同时表示,只有在“强有力的国际组织的管理下”,才能对不均衡的土地和资源进行调整。他感叹道,日本人难道不是从小就被教导“不饮盗泉之水”的吗?
有的中国人一提日本人就牙根痒痒,但日本并不是所有人都一条心的想发动战争,和平主义者也存在,只不过最后在政府的打压下不敢发声了
在1925年通过男子普通选举法后,1928年2月举行了首次普选下的众议院议员选举。田中内阁对于开始公开活动的共产党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最终下令抓捕。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反对战争的势力差不多都被安上了违反《治安维持法》的罪名,进了监狱。
◆ 五 迈向战争时代
野心膨胀,分裂中国领土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陆军打算将华北地区从中国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分离出来,在台面上扶持一个领导人作为日本的傀儡,从而建立起独立于南京国民政府之外的经济圈与政治圈。这就是1935年左右,广田弘毅内阁时期陆军所推进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这一计划决定性地加深了日本与中国的对立
这是青蛙在说不要用温水煮我了,索性自己填把柴让水沸腾起来,这样让其他青蛙看清楚锅底下那些柴火到底是干啥用的,填柴的目的却是为了釜底抽薪,这个想法真是大胆
胡适表示:“为了让美国和苏联介入这个问题,首先,中国必须在战场上正面迎战日本,并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不断失败。”
全面抗战后,世界大战还真的朝着这个方向演进了,中国人民的牺牲太大
如果想让日本的发难变成国际大劫,中国非得要有绝大牺牲的决心。我们试着平心估计这个“绝大牺牲”的限度,总得先下决心作三年或四年的混战、苦战、失地、毁灭。我们必须准备:(1)沿海口岸与长江下游的全部被侵占毁灭,那就是要敌人海军的大动员。(2)华北的奋斗,以致冀、鲁、察、绥、晋、豫沦亡,被侵占毁坏,那就是要敌人陆军的大动员。(3)长江被封锁,财政总崩溃,天津、上海被侵占毁坏,那就是要敌人与欧美直接起利害上的冲突。……在这个混战的状态之下,只要我们能不顾一切作战,只要我们在中央财政总崩溃之下还能苦战,我们可以在二三年之中希望得到几种结果:……(3)使满洲的日本军队西调或南调,使苏俄感觉到有机可乘;(4)使世界人士对中国产生同情;(5)使英美感觉到威胁,使中国香港、菲律宾感觉到迫切的威胁,使英美不得不调兵舰保护远东的侨民与利益,使太平洋海战的机会更迫近。
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日军被毁灭的结局证明胡适的主战论调是对的,没有人愿意帮一个自己都不争气的民族,中国坚持的抗战不止三年,抗战才能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更能看清侵华日军的反人类面目,才能争取到全世界的支持,日军才能真正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被自己的罪行反噬
再来看看胡适论述的最后部分吧。
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太平洋世界战争的实现。……我们必须咬紧牙关,认定在这三年之中我们不能期望他国加入战争。……我曾说过,日本武士自杀的方法是“切腹”,而武士切腹时还需一名介错人。日本今日已走上了全民族切腹的路。上文所述的策略只是八个字:日本切腹,中国介错。
——好厉害……
当然不一样,英美苏没有霸东三省,没有军队进犯中国,淫威之下投敌,软化中华民族脊梁,瓦解国民抗战决心,汪大汉奸这负面影响大了去了
汪兆铭的夫人也很有胆量,在汪兆铭的叛国行为被批判的时候,据说她曾这样反驳和辩解:“蒋介石选择英美,毛泽东选择苏联,而我的丈夫汪兆铭选择日本,这有何不同呢?”
◆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说不出死者阵亡地的国家
与中国开战,满清到民国期间,之前就总是赢,知道对方实力本身就不如自己还要去欺负人,会让日本人觉得自己进行的是不义之战,而与英美作战,对方是强国,打起来没有负罪感,反而让其国民有了解脱的快感
“中国通”竹内认为,日本与中国的战争无法让人感到名正言顺,而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对抗的是强大的英美,所以并不是欺负弱小,而是一场光明正大的战争。竹内在文章里写道,自己对于战争感到“神清气爽”
◆ 二 战争扩大的理由
不正义的战争没人愿意站在你这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一天讲
虽然贸然评论某个国家的国民性格是相当奇怪而且不可靠的,不过,在日本人的性格里,确实存在那么一些乖僻之处,容易一个人闹别扭。(笑)在看到苏联、美国和英国援助中国之后,日本就发脾气了,为什么大家只帮着中国呢?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日本先挑起了战争,企图用武力逼迫中国改变对日政策,但是日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美国此时已有倒向苏联的倾向,牵制日本,就是让苏联能够放心地解决掉德国
对1941年夏天的美国而言,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苏联能够挺过德军的闪电战。所以美国对日本施加严格的制裁措施,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为了消除苏联对日本的担心。
◆ 三 为何寄希望于首战大捷
美国没有防备日军的空袭,在这里分析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曾经出现的种种美军找对日开战阴谋论调可以休矣
美国海军把这里作为母港,不仅因为战列舰的吃水是7米左右,更是因为这里的水深只有12米,而鱼雷被投入海中时,会先沉到60米的深处,所以珍珠港堪称免疫鱼雷的军港。如果是深水港,鱼雷就会有充分的空间可以正常工作。美国认为,因为珍珠港是浅水港,所以即使飞机投下鱼雷,也会如同在海底打桩一般,插进海底,几乎没有威胁。总之,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也轻视了日本的技术,他们认为不可能有技术可以避免飞机投下的鱼雷扎进珍珠港的海底。然而,问题就在这里。
所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发展成了一种军事思想,真是穿透了历史迷雾,给中国抗日战争指出了方向
在面临总体战时,能够进行持久战的恐怕只有几个国家:国土广阔且拥有丰富人力、物力资源的苏联、美国、中国,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殖民地的英国。
◆ 四 战争的种种面目
日本人当时竟然有这么多被输送到了东北呢,简直把东北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了啊
在日本战败时,有150万日本人生活在满洲地区。除了这些普通民众,还有50万关东军。也就是说,当时共有200万日本人身处满洲,其中有63万人(根据1990年公开的俄国史料)被苏军扣留在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因为与德国之间的激烈战争持续了数年,使得苏联国内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因此苏联就把日本俘虏派去从事修筑铁路、伐木之类的工作。在被扣留的63万人中,有66400人在西伯利亚的苦寒之地丢掉了性命。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