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笔记-四星评分-荣格心理学


友情关注:2021年底即将推出我们墨飞鱼团队历时大半年研发的灵感写作平台,将会为微信读书的用户提供免费的笔记素材整理工具,借助全球领先的NLP AI模型与百万金句素材数据库,助力您的写作灵感火花不断, 敬请收藏关注这个地址,12月底见哦~

荣格心理学

荣格 著作

个人评分及点评

★★★★☆
心理学著作,其中有大段的神学内容解读不太容易看懂,作者对于梦的解读似乎颇有心得,但不如周公解梦那样容易操作;谈到对精神病人治疗,有一些具体案例,也有操作的技巧及原则总结;文中还充斥着一些自我感觉的灵异事件,包括未卜先知的感应,虽有记录,然难以证实


50个摘抄与想法

第一章 古代和中世纪思想史中有关类型的问题

鬼神应该也是感官的知觉而产生,并不是解释的需要而产生

原始人对精灵的信仰并不是欧洲人所理解的产生于原始人对于解释的任何需要,而是根源于心理的唯实论以及意象相对于感官知觉所具有的自主性

那时叫幻想,现在是不是改叫梦想了

我们要牢记,也许一个人的最高价值就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

第二章 席勒关于类型问题的讨论

这句话怎么理解,见识的艺术和文化越多,思辨能力越低下吗?

他还认为,艺术与学术中的直觉与思辨的思维的距离越来越远,它们都将对方排挤出自己的领域。

第五章 诗中的类型问题:斯比特勒的《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没有产生文字或语言来表达,你能表达出来并面世,对世界而言你就会产生影响力

但我认为,他们已经用相当清晰而有力的言说,把所有人都知道的东西表达了出来,这就是他们产生的主要影响

心灵的归宿,指的是自己想往哪里去是吗?怎么会一起都无意义,走在心灵归宿的路上,达成心灵归宿的目标难道不是意义吗?

物对他就都没有了意义,不管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将获得永恒的极乐。无论何人,只要用这种方式逐渐冲破所有的羁绊,使自己从一切对立中解脱出来,他就会于大梵[插图]之中独自安息。

抽象的新概念

大梵

古时人对生殖器的崇拜是经常会有的

我们发现这种象征的根源是原初人关于子宫的观念,因此推测塔的象征也有类似的起源。塔很可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这种象征在历史上非常普遍

迷糊了,忽然出现“象征”这个词,它指的是什么?

而象征就是被定型的能量,是一种决定性的观念,具有与精神价值一样巨大的感染力

此处才开始解释无意识吗?

它来自无意识,即来自人们所不知道的、所有理性主义者从根本上就否认存在的心理部分。正是在这个被质疑、被拒绝的领域

谁看明白了“象征”到底是什么,觉得翻译的人是不是用了Google 翻译啊

象征表现了肉欲、败坏了风俗,因唤起了性欲幻想,而威胁到了公众的道德观念。

第六章 心理病理学中的类型问题

内倾和外倾可以看着内外向性格吧,这里指出两种性格的优劣对比,看荣格的描述,怎么感觉内向型的性格,生命体验似乎更厚重呢,大家有同感吗?

内倾者因此喜欢精心编构他的思想,而对外在的现实却全然不顾。这既有优势也有危险:使思想发展为抽象,摆脱感性的限制是其最大的优势;完全脱离了实际可应用的领域,丧失了其生命的价值则是其危险之所在。格罗斯同时也强调,内倾者总是处在太过于远离生命和从其象征的方面看待事物的危险中。尽管外倾者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其并不比内倾者强多少。他在很大程度上能缩略

虽然自己总结过类似的经验,但第一次听到这个定论

犹豫者恒输

经常把这两个词当成一个意思,原来文明与文化是不同路子的,是由不同类型的人中孕育而出的

格罗斯把从外倾型中总结出的主体称为“文明天才”,与“实用的成就”相对应;把从内倾型中总结出的主体称为“文化天才”,与“抽象的发明”相对应

第七章 美学中的类型问题

美的体现方式,也即判断美的依据

抽象作用与移情作用

第九章 传记中的类型问题

换句话说,没有了热情,外倾与内倾你都不能算在内

两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怀有热情,不同点是,外倾者会将其内心中的热情表达出来,而内倾者则用缄默掩饰着自己的热情

这个给内倾者的心理状态比喻倒是挺恰当

没有做好充分查对工作就被迫传授自己的发现,简直跟穿着睡衣出现在陌生人面前没什么区别”

这个结论当下也是适用的:人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你的交际多了,专一的研究精力付出也就少了,取决于你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影响世界

所以,我认为浪漫型天才相对较早地耗尽了他的才能的原因,更多地在于其外向的反应而不是快速的反应速度

第十章 类型学总论

力比多到底是什么?

力比多

如果内外倾性格不是由教养和环境能够影响的,那么现在的教育强调让孩子变得善于沟通,乐观积极,这些做法有多大的作用呢?

我们很难将这种普遍的分布说成是意识怂恿的结果,即很难说成是意识和态度故意选择的结果。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这种态度必然就会大量地出现在由相同的教养和环境所联系起来并因此而抱成一团的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中。可实际刚好与之相反,因为这些类型的分布明显不是规则的。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其中一个孩子是内倾的,而另一个孩子却有可能是外倾的。

这个就是外倾型性格的心理状态吧

当然,他的主观价值也是存在的,但是主观价值的决定性力量远没有外部客观条件重要。所以,他从没想过要从他自己的内在生活中寻找任何绝对的因素,因为他所认识的东西都是外在的

外倾型人格面临的危机-迷失

外倾型的危险是:他被客观所束缚,在辛劳中完全迷失了自己

第十一章 定义

力比多的本文定义

欲力(Libido)

现代都市人是不是都要演绎这种双层人格:在公司任劳任怨积极上进,回到家中要葛优躺家务懒得碰一下

有教养阶层中的大部分人都必须在家庭和事业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下就必须具有两种不同的态度,由于自我与当时态度的认同作用(参见该条)所达到的程度不同,性格的双重性就产生了

所谓的个性并不是人格面具,这里给出概念上的区别

具是为了适应或出于个人便利而存在的一种功能情结,它绝对不同于个性。

这些无意识的感觉对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呢?需要如何反应呢?

所有这些被称为偶然的抑制、奇想、情绪、模糊的情感以及凌乱的幻想之类的东西,会时常扰乱我们的心灵、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难以平静,即使在最正常的人身上也是这样,它们被合理地归结为身体上的或类似的原因,而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它们都不是源于理性所有意识地描述的那些原因,而是源于对无意识过程的知觉。

人格面具不是为适应外部世界而戴上的吗,怎么说他与外部世界无联系了呢

在前者的情形中,人格面具普遍表现出缺少与外在世界联系的特征,有时甚至对外在世界视而不见,除非他受到了命运无情的打击。

人格面具的软肋在于此

虽然从外表上看,他们坚定而难以接近,但是只要触碰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软弱与缺乏定见的特征就会暴露出来。

又一个概念,内在灵魂,与人格面具对立

阿尼玛(anima)的灵魂

结语

自己是最容易说服自己的,哈哈

人们很容易认同自己的观点,但几乎很难理解和接受别人任何的观点。

第二章 中学时代

啊,上帝和耶稣不是一个人吗?

耶稣的一切,我经常性地加以怀疑,但是对于上帝,我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忽然想起了上次同学会也有同学和当年的班主任说了类似的一番话,估计经历过类似事件的人,都会对当时的老师做法耿耿于怀吧,好在现在有了搜索引擎,可以有地方证伪了,以后也许就不会有这种事情

老师对我的辩白充耳不闻,他大声冲我嚷嚷:“你在撒谎,这样的作文怎么可能是你写的呢?

葳蕤读weirui

葳蕤

第四章 精神医学之旅

犯罪之人若未能受到法律惩罚,她的心理状态还是会发生变化的,会受到心灵的煎熬,看事情的角度和反应也都会变化

由于她杀了人,便受到了孤独的惩罚,动物们甚至都不亲近她,这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吞噬着她的心灵

精神病人的病发原因,都掩埋着一段不为认知的秘密,需要被人打开的死结

这件事情发生过后,她的精神便失常了。一切都豁然开朗了,她之所以会保持着做鞋的动作,是因为做鞋的动作等同于认同她的鞋匠爱人。

好奇特的精神患者案例

就像是在治疗期间经常发生的那样,她将魔鬼的印象投射在了我的身上,我,对于她而言,便是那个魔鬼。当我劝说她回到尘世的时候,我同任何人没有区别,她觉得我要置她于死地。但是当她将她同魔鬼的“秘密”讲述给我听的时候,就意味着她背叛了魔鬼,神秘王国的大门彻底对她关上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她将自己的灵魂安置在一个凡人身上,并按照一个凡人那样结婚生子。

梦还能作为聊天的契机,撬动别人锁住的心灵啊

我将这个梦境以及我对这个梦的认识告诉她后,效果很显著,她的心境和态度都发生了我能看到的变化,于是我们的治疗开始顺遂起来。

精神灵异事件

这种体验是将在同一时刻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融合在了一起,这种感觉相当奇妙也相当的难得。

第五章 我和弗洛伊德

科学真理,物理定律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都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很难说有什么理论是颠破不破的

我本身的经历而言,一种科学真理在某个时期可能是真实的,但在另外的时间却并非是真实的,所以任何理论都不能当成神物保留。

第七章 研究和著述

圣父永远地爱着圣子耶稣,圣子耶稣也始终如一地挚爱和事奉圣天父。在那奇妙的爱的关系中的就是圣灵,他同是昔在、今在、永在的

不管是圣父、圣子、圣婴的三位一体

第九章 旅行

佛家的四大皆空也是这个意思吧

印度人并非追逐道德的完满,而是力求超脱的境界,他们希望脱离万物而存在。基于此目的,他们通过沉思和瑜伽来追逐“空”的境界

第十章 幻象

临终还能坚持写作与反思,确是奇人

我在死亡线上挣扎,并接受输氧和输液的时候开始,狂乱的幻象就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入我的潜意识。这些形象大多硕大无朋,让我断定自己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那时候人类已经能到太空里俯视地球了吧,所以这里不算想象

我似乎立于空中,俯瞰着地球。它由湛蓝的海水同一块块大陆组成,蓝色的光辉包裹在它的外围。

第十一章 论死后的生活

所以复仇者联盟虽然不存在,大家知道它更像是神话而不是科幻,但还是很喜欢这个带有治愈能力的故事

我们的先天结构打上了这个世界独有的烙印,所以我们的思维和存在如同一条绳索,捆住了我们的思维。神话要求人们割断这条绳索,而科学却要求人们安于现状。对于智慧而言,我的神话论述是没有意义的论辩;但是对于情绪而言,我的神话论述具有治愈性,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神话活动,给予我们无法消除的一种声音,而我们不仅无法消除也缺乏消除它们的理由。

第十二章 后期思想

现代社会更难说存在纯粹的恶,大家的判断标准不一样罢了,但对个人而言,自己的是非观需要经得起考验,不能盲目上瘾,明白自己的底线在那里却是很重要的

不管这种“瘾”是来源于烟酒、咖啡还是善恶。我们必须警惕一点,善恶之间的区别并非如我们想象般泾渭分明。以前的伦理标准十分简单——但凡善的便不遗余力地执行,但凡恶的要深恶痛绝地避免。

自知则明,要补充知识,拓展见识,才有可能了解到更加逼近自己核心的方法

倘若我们有自知之明,这种情况便不会发生。我们面对的是恶,然而恶是什么?我们却一无所知,遑论同其做斗争了。即使我们知道这个恶,恶为何在此发生?我们却依然无法理解。

第十三章 回顾

知其所者久也

我不知道我是在何时感受到了生活的洪流,可能是潜意识本身为我引路,也可能是我早年的梦境为我指点。总而言之,我这艘船的航向,早已确定。

一个如此大成就的人也会彷徨困惑,对自己失望,我辈的困惑也是自然有的

既对自己失望透顶,同时又感到欣喜快慰;因此沮丧消沉,同时又志得意满。

附录Ⅱ 术语诠释

可以解读为梦中情人吗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种永恒的女性形象,并非是具体到哪个女人,而是一个纯粹的绝对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隶属潜意识的范畴,是男人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系上初源处(Primordial origin)遗传因素,是所有祖先在进化过程中保有雌性所经历的一切的积淀

声明:梨木乔|版权所有,违者必究|如未注明,均为原创|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微信读书笔记-四星评分-荣格心理学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